2025年暑期,为探寻闽东文化脉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食品科学学院赴福安市金斗洋村实践队走进闽东畲寨,在青山绿水间触摸非遗温度,在红色印记中感悟精神传承,开启了一段连接校园与乡土的“三下乡”实践之旅。
7月3日,福州暑气初升,实践队10名队员在指导教师吴凌燕的带领下抵达福安市金斗洋村,钟姓村委干部在村口笑脸相迎,一句畲族自称的“山哈欢迎你们”,让舟车劳顿瞬间消散。傍晚,队员们在村部二楼召开临时会议,对行程安排、访谈分工、突发预案等进行细致调整,为后续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7月4日,实践第一天,队员们首先走进畲族文化陈列馆。展柜中,凤凰纹样的凤冠、小巧的龙角梳、色彩交织的畲锦静静陈列,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这些承载着畲族历史的物品仿佛“苏醒”过来。队员们一边伏案速记,一边用镜头记录“三月三”歌会复原场景,快门声与畲语童谣交织成独特的旋律。随后,大家来到祠堂前坪,畲拳省级传承人雷师傅现场展示畲拳风采,一声吆喝便让木桩应声而裂。队员们在烈日下跟着雷师傅扎马步、练拳架,汗水滴落泥土,也深深体会到畲族“刚健勇毅”的精神基因。午后,队员们体验了打糍粑的乐趣,木杵起落间,蒸熟的糯米逐渐变成浆状,再被揉成圆润的糍粑,一口咬下,稻香与山林的气息在舌尖蔓延。下午,大家走进芙蓉李果园,畲族阿妹递来竹篮,邀请队员们采摘品尝,青果压枝的景象与阿妹灿烂的笑容,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7月5日,实践第二天,队员们前往溪塔葡萄沟。百年葡萄藤沿着沟谷攀爬,串串青果如翡翠般挂满枝头,石牌矗立在旁,桥下流水潺潺。畲族老伯向队员们示范“一藤一沟”的古法排水技艺,大家俯身测量株距、记录光照情况,让科学知识与传统农谚在田间地头碰撞融合。下午,队员们在宏文书屋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动,30余位村民将书屋坐得满满当当。队员们用方言讲解PPT上“真假食盐”“冰箱不是保险箱”等漫画内容,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问答环节中,一位奶奶询问家里有哈喇味的花生油是否还能食用,队员们现场拿出检测试纸进行实验,专业的解答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活动结束后,书屋门口排起了领取宣传册与小礼品的队伍,队员林同学感慨道:“把知识种在泥土里,比论文更有生命力。”
7月6日,实践第三天,队员们来到虎头村的蜜桃林。1600亩桃林如云蒸霞蔚,穆阳水蜜桃的香甜在空气中弥漫。大家跟随果农穿梭在垄间,用测糖仪测得桃子甜度达16.2°,惊叹声此起彼伏。在直播镜头前,果农雷大哥笑着说:“一棵树就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供出了我们村的56个大学生。”下午,队员们前往福安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在剪纸区,传承人三折两剪就让一张红纸变成“福”字;木雕区里,木屑纷飞间一只雏鹰振翅欲飞的形象逐渐成形;畲族银饰区,小锤轻敲下,银片慢慢化作精美的凤凰胸针。队员们屏息观摩,用心记录“非遗进校园”的多样形式,内心对非遗的“守”与“传”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7月7日,实践最后一天清晨,队员们前往廉村。青石官道蜿蜒向前,唐朝廉臣薛令之的牌坊巍然矗立。大家轻抚斑驳的族谱,诵读“以廉立村”的祖训,自发修缮古厝的村民还搬来木梯,为队员们讲解“梁上八卦”的防潮智慧,让大家感受到民间对传统的温柔守护。下午,队员们走进闽东革命纪念馆,锈刀、血衣、家书等静默的展品排成时间的回廊,讲解员哽咽着念出23岁烈士的诀别信,让队员们泪光闪动,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红色忠魂。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把论文写在了畲乡的葡萄藤上、桃林间、银饰敲打声里,把课堂搬到了祠堂、果园、纪念馆,将“修身齐家”的廉村家训、“刚健勇毅”的畲拳精神、“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红色信仰都收入行囊。未来,队员们将把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行动,让闽东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用青春力量书写新时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