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院实践队赴莆田梧塘,续写“漏头经验”甲子新篇

来源:必赢437官方网站(新版)发布时间:2025-07-21作者:刘志祥 郑佳玲/文 薛煜凡 何媛婷/图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甲子薪火,生生不息。7月18日,在谢联辉院士的带领下,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赴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此行正值原福建农学院半农半读“漏头经验”60周年,师生们追寻院士足迹,深化校地合作,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为这份跨越一甲子的“三农”智慧注入新时代活力。

重访院士足迹,感悟“漏头经验”时代光芒

上午,实践团跟随谢联辉院士重访了“漏头经验”的产生地漏头村的福建省立农学院旧址、旧屋住址等。走在熟悉的村道上,面对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屋和田野,谢院士深情回忆了当年在此奋斗、探索与实践的峥嵘岁月。他现场向青年学子们阐释了“漏头经验”的核心精髓——扎根大地、心系农民、科学务实的精神内核。历经60年风雨,这份情怀与智慧依然闪耀,师生们在实地探访中深切感受到“漏头经验”为当地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持久生命力。

谢联辉院士带领师生重访考察漏头村

党建结对共建,校地携手共绘新蓝图

座谈会上,谢联辉院士深情回顾了 “漏头经验” 的形成历程。六十年前,谢联辉院士在漏头蹲点时,在当地发现小麦秆锈病菌源的南方桥梁寄主,并提出了耕作改制切断病害循环,从而使该病得以根本控制,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全国农业多年的难题。这种基层蹲点、半农半读的“漏头经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持续报道和推广,为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提供了宝贵范例。谢联辉院士强调,新时代耕读教育应传承弘扬“耕读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引导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提升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现场还举行了“院校+机关+基层”党建结对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与莆田市梧塘镇党委还现场签署了党建结对共建协议,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原则,传承弘扬半农半读“漏头经验”,围绕“‘党建+科技’双融双促工程、‘精准式’农业技术帮扶、‘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四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建,为梧塘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双方党委结对共建签约仪式

谢联辉院士在座谈会上发言

对话院士:把“论文”写在八闽田野上

实践中,实践队员们与谢联辉院士进行了深度交流访谈。结合自己多年服务“三农”的深厚积淀,谢院士语重心长地勉励必赢国际网址bwin学子:“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放下架子,与农民搞好关系、‘新农人’一定要下村去实地体验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田间地头做科学研究”。他强调,农业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生产中的真问题,鼓励青年人要脚踏实地、学农爱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振兴的青春动能。这堂来自谢联辉院士的“田野思政课”,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

实践队成员专访谢联辉院士

技术直送田头,农户直呼“解渴”

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是关键。当天下午,实践队发挥植保专业优势,在梧塘镇为种植户们举办经济作物实用技术培训会。团队指导老师、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关雄、肖顺,分别针对当地主打的荔枝、龙眼、枇杷等特色水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讲解了常见病虫害的识别要点和绿色防控技术,并指导农户如何科学、安全用药。现场解答了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卡脖子”难题,还发放了精心编制的图文版《病虫害防治历》。参加培训的农户们纷纷点赞:“这种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培训真管用!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和用药问题,讲得透、办法实,我们对种好果子、卖好价钱更有信心了!”

必赢437官方网站经济果蔬病虫害防治宣讲培训会

薪火相传一甲子,青春躬耕再出发。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的梧塘之行,不仅是对谢联辉院士等老一辈农科人宝贵精神财富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必赢国际网址bwin青年学子响应“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号召的生动实践。通过重访、共建、送技等务实举措,这簇从“漏头经验”燃起的科技兴农薪火,正为梧塘镇的特色果蔬产业和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现代化植保力量。

实践团合照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